明清之际,中国商船到日本贸易是屡禁不止的,因为对中日双方及官民都有实惠。当时海上航线跨越东海,出发港有南京、宁波、厦门、福州、广州等地,到达港有长崎、平户松浦、神户等地。从16世纪(明晚期)开始,在封建专制政权的人为压制下,中国出海船只在技术与质量上就走上相对落后的道路。1655年(顺治十二年)清廷规定不许打造双桅大船。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虽允许打造双桅船,但又限定其梁头(船宽)不得过1丈8尺,舵水人等不得过28名。与正在迅速崛起并在帆桅与船体结构上都有重大改进的欧洲帆船相比,中华传统帆船显得保守、落后,只能自叹为夕阳余辉,但在与亚洲邻国的交往中,中华帆船仍然受到欢迎。 在日本长崎、平户松浦、神户等地海事与艺术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有历史上日本艺术家为中国商船所做的数十幅彩色与素描图绘。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冠倬研究员专程考察后,在他2000年出版的《中国古船图谱》一书中转载了26幅彩色船画。其中引自长崎博物馆的《长崎名胜图绘》有14幅,分别被称为唐船或大清船;引自松浦史料博物馆的《异国船绘卷》有8幅,分别以其出发母港或建造地命名为宁波船、南京船、厦门船、福州船、台湾船、广东船等。 这些船图包括了中国沙船、浙(鸟)船、福船和广船等四大类别主要船型,而且均为写实手法绘成,细致而合比例,且加以文字说明,附有船舶尺度数据,是非常珍贵的中华古帆船历史遗产和史料,不论是彩绘或素描,都是富有观赏价值的船舶艺术作品与海洋文化瑰宝。特别是有的船图还有题诗,如《大清货舶》——“海外长通一好邻,万艘贸易两事新,得到汉土寻常物,都作东方无限珍。”诗文本身也许并非佳句,但情意深切,说明日本公众深感通商贸易是互惠,对中华商船到来之欢迎,以及对中国货物丰美的喜爱。 |